戏曲是医治社会沉疴的良药——《叫好:梨园百年》

时间:2023-07-27 17:35:01     来源:北京日报

自《京剧的魅力与时尚》《京派》之后,年近鲐背的大剧作家张永和先生又出版最新力作——《叫好:梨园百年》,这是一部从另一个侧面来讲解京剧、传播京剧的专著。

当代著名戏曲评论家靳飞先生为此书作序,讲到张永和先生的口德、饱学与气量,作为戏曲人的永和先生之“德”,果真令人敬佩。

在永和先生的自序中,他提到“育人教化”的戏曲,谈到戏曲人对子女的教育之方:“爱字当头,但不宠爱;严格管教,要有方法。”


(相关资料图)

由此,我想到当代社会之沉疴——少年未立大志、青年左右彷徨、中年沉迷名利、老年难对子孙,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婚外恋、亲情反目、家庭破裂、严重伤害等等诸多社会问题。这些社会问题仅仅是表象,其深层原因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迷失。

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如忠孝节义、仁义礼智信等,有几个传承方式:四书五经等儒释道经典的方式,戏曲的方式,以及民间习俗的方式。经典,是纸上的四书五经,是无声的传承;民间习俗以风俗、实用器具等形式,实践着经典的教育;而中国戏曲,则是舞台上的四书五经,是舞台上的传承。经典与习俗的传播在接受对象受限制的情况下,戏曲,因其鲜活而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意义。

经典以文字的形式,将古往先贤的思想传达给我们,教给我们什么可以为,什么不可以为,如何立身处世。这是晓之以理。

早年梅兰芳《女起解》剧照

戏曲以优美的歌、舞、乐的形式,打动我们的情感,激发我们的共鸣,唤起我们的良善、羞恶之心。舞台上活生生的故事、活生生的人物,让我们产生对镜而照的观想,从而对舞台上的人物或悲悯、或痛恨、或喜爱、或同情,使我们看到恶人所遭受的恶果而再不为恶。这是动之以情。

《乐论》曰:艺术“入人也深,化人也速”,满载着儒道思想的中国戏曲,以其润物细无声的方式,发挥着高台教化的功用;它以优美的文辞,以动人的声腔音乐,以赏心悦目的歌舞,以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,在人的喜怒哀乐中,传达出忠孝节义。让观众如照镜一般,感动心灵,从而变化自己。

戏曲的教化功能是非常强大的。中国人在古代就发现了这一点,所以儒家非常重视“乐教”,戏曲深入民间,深入乡下,在笙箫管笛、唱念做打中唤起人们的羞恶之心、良善之心,从而安抚了百姓、滋养了百姓,也教化了百姓。

《叫好:梨园百年》 张永和 著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

《叫好》梳理了代表性的中国戏曲作品,分析其人物角色、创作技巧与内涵。贤淑的白娘子、忠义的关云长、深明大义的吴国太、安于清贫忠贞爱情的王宝钏、碧血丹心为国而战的杨继业、精忠报国的岳飞……一个个人物活在戏曲舞台上,活在人们心里,激发着人们对美善的向往。

一出《四进士》,丈夫被害死、不肯再嫁的杨素贞,是“节”;同情杨素贞遭遇、扯碎婚书并代她鸣冤的杨春,是“义”;还有宋世杰的助人为善,八府巡按毛朋的“廉明”,无不像阳光一样,温暖、鼓励、指引着人们向善的心灵。

再如戏曲的脸谱,带有明显的传统价值观色彩:红色,便是忠贞英勇,比如关羽;蓝色,便是刚直不阿,比如窦尔敦;黑色,便是正直无私,比如包拯;白色,便是阴险狡诈,比如曹操;绿色,便是顽强暴躁,比如武天虬;黄色,便是枭勇凶猛,比如宇文成都;金色、银色,便是神性与怪异,比如二郎神。

再看戏曲人——本书作者张永和先生之德,以及戏曲人培养子孙之重德,可知戏曲对人生命的滋养有多重要。

休要说忠孝节义、仁义礼智信已经过时。正是因为中国传统价值观被利己主义、物质主义所代替和蒙蔽,人们才会终其一生不知所往,不知所止。人们不懂得“诚意,正心,修身,齐家,治国,平天下”,人生无次第,社会便无秩序;心无处安住,生命的意义便难以寻到。如此,各种心理疾病产生,各种社会问题产生。

满载着大道的中国戏曲,历经时代变革却能传承至今,已是十分珍贵。在心灵干涸之时,在人生迷茫之时,在病已沉疴之时,在道德缺失之时,我们有如此良药,怎能束之高阁,怎能不发挥其教化社会、医治社会、引领社会的功用。

“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,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。”当今社会,乡间、城市、成人、幼儿,无不需要优美戏曲的滋润。但愿戏曲良药,早入社会之心。永和先生在本书中,不仅介绍了许多优秀传统剧目技艺上的不同凡响之处,也阐述了这些剧目的“微言大义”,强调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使百年梨园中产生的优秀传统剧目,在新时代中依然神完气足。

理解了永和先生的《叫好:梨园百年》,我也不禁为中国文化百花园中有如此珍宝而叫好。(作者为北方昆曲剧院编剧)

(原标题:中国戏曲的教化功能是非常强大的——医治社会沉疴的良药

流程编辑:u032

标签:

最新文章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