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0后村医的选择和坚守 ——“乡村行 看振兴”系列报道①

时间:2023-08-08 10:08:26     来源:青海日报

祝可花正在给村里的老人量血压。 本报记者 宋明慧 摄

编者按:脱贫攻坚成果斐然、乡村振兴正当其时。连日来,本报融媒体报道组深入乡村、走近群众,围绕各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立体呈现乡村振兴一线的生动实践、鲜活故事,全面报道青海在深入实践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真实变化。今起推出“乡村行 看振兴”系列报道,敬请关注。


(资料图)

作为一名90后年轻人,毕业后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当起了乡村医生,成为乡村健康的“守门人”。

8月3日,在海东市平安区古城乡沙卡村卫生室见到祝可花时,她正收拾着血压测量仪,细致地给前来检查身体的老人叮嘱着:“血压正常,但最近天气炎热,还是要注意饮食,多吃些清淡的饭菜,感觉不舒服了就赶紧过来,或者给我打电话。”

祝可花是沙卡村目前唯一的乡村医生,也是平安区不多见的年轻村医。对她而言,乡村是青春的选择,也是圆梦的舞台,所以2017年从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,她毅然选择回到了家乡。

当时的沙卡村,因原来的村医年龄较大面临退休,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村医“断档”的难题,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要跑到两公里外的古城乡卫生院去看病,有些小病能扛也就扛下来了。就在村里医疗服务供给无法满足村民就医需求的时候,祝可花回到村里,挑起了这份重任。成为村医后的第一件事,她就请原来的村医协助自己,开始了详细的入户调查,以摸清每家每户的健康情况。

在问及沙卡村有多少户多少人时,祝可花不假思索地说出“有139户526人”。其实,这和她平常扎实的工作是分不开的。“从开始挨家挨户入户调查,到彻底摸清情况,花费了将近大半年时间。当时,因为刚毕业年龄还小,有人当面就质疑地问我‘你真的会看病吗?’现在,大家都非常信任我,除了看病,乡亲们还经常和我拉家常,就像家里人。”祝可花说。

作为一名村医,祝可花不仅负责着村里104户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、儿童健康管理、老年人健康管理等,还要重点监测42户重点户的健康管理。她认为,当前正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,全力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十分重要,一定要坚持做好每周一次的入户随访,及时做好健康监管。

谈起这些年乡村医疗服务供给优化和水平提升,祝可花感触颇深。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,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,2019年,沙卡村卫生室在平安区卫生健康局支持下实现了提升改造,修缮后的村卫生室有了独立的药房、诊断室、病房、治疗室。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的同时,村里的老年人免费体检、儿童免费营养包等工作深入开展,健康帮扶在广大乡村不断延伸。

随着乡村医疗水平不断提升,预防小病、防止大病有了保障,以健康帮扶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惠及广大群众,民生福祉不断改善。

如今,在沙卡村卫生室,电脑已成为标配,免密脸部认证的设备也摆在桌子上。祝可花说,现在村民看病买药都要刷医保卡,以前有病能扛就扛,现在有了更加完善的医疗保障,大家的健康意识也提高了,不舒服就会及时就医,真正守护了农村老百姓的健康。

祝可花认为,她所从事的是一份关乎生命的职业,所以手机24小时必须保持畅通。说到这里,她想起曾经对村里一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救治。深冬的一天,凌晨三点时,漆黑夹着寒冷,她接到患者家属打来的求救电话,未曾多想两岁的孩子怎么办,便起身迅速赶往患者家里救人。到达病人家,在简单的施救后,她叫来自己家人,用自家车载着病人往西宁赶去,同前来的救护车会合。早晨六时许,病人终于脱离了危险。

说到这里,一丝欣慰的笑容从祝可花脸上拂过。当记者问她:“面对当时情况十分危急的心脏病患者,你怎么想着要冒风险坚持用自家的车去送病人呢?”她的回答很质朴:“救人是医生的职责,面对病患,无论有多大的困难,只要有一线希望,只要能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,我都会义无反顾。”

如今的祝可花,早已褪去曾经的青涩,面对各项乡村医疗工作可谓游刃有余。成为村医的这些年,她不断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、培训,日益成长为村民信得过的好医生。她说:“这些年,很多培训都是政府免费组织的,通过不断‘充电’,业务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,如今只要有时间,我还会到古城乡卫生院去学习。”

祝可花对过去开展的每一项工作都历历在目,上门随诊、入户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等,在她的心里都有本“台账”。在谈到村里目前的情况时,她说:“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,留下来的老人和小孩比较多,所以我更要干好这份工作,为老人孩子的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。”在问及今后是否还有更高追求时,她坚定地说:“留下来是因为热爱、因为情怀,今后,我依然会尽全力干好村医这份工作。”

标签:

最新文章推荐